揭秘!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“心脏”是这样研发出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梅刚华讲了一个“归零”的故事。有一次,一台产品交付后出现异常,他们将产品取回做了处理后交给总体,可一通电又出现同样的问题。于是他们沉下心梅刚华讲了一个“归零”的故事。有一次,一台产品交付后出现异常,他们将产品取回做了处理后交给总体,可一通电又出现同样的问题。于是他们沉下心来一个个部件、一个个元器件仔细排查,最后发现是一个电子器件装配方式不合理,属于批次性质量问题。他们将那个批次的产品全部召回,问题是彻底解决了,可就是解决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花掉他们半年的精力。
孙家栋院士一直在关注着武汉物数所,亲自带专家组前来考察。
梅刚华笑了,“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倒没有。不过,那篇文章对我下决心考大学起了很大作用。”
▲甚高精度星载铷原子钟。这是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第三代星载铷钟,2018年装备北斗三号卫星。
2009年,定位和授时精度更高的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工程正式立项。
他们系统研究了铷原子跃迁谱线的各种频移机制和控制方法,更换了气体配方,优化了工作参数,使光频移、温度频移、微波功率频移和磁场频移减小了一个数量级,为改善铷钟的长期稳定度创造了条件。
2020年7月31日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。在北斗三号系统全部35颗卫星上,每颗卫星都装载有精密测量院的铷钟。
怎么办?紧急动员,亡羊补牢。
梅刚华的意见是高精度铷钟和甚高精度铷钟同时上,其中甚高精度铷钟的指标要完全对标GPS的新一代铷钟。在项目评审会上,他掷地有声地表示:我们中国北斗的目标是建成一流的北斗,世界的北斗,所以必须用上最好的钟!
梅刚华十分感动,说:“孙老,有您这句话,所有的苦都值得。”
“黄老师,我知道您是写报告文学的,我喜欢报告文学。”
二
导航卫星用的星载原子钟,是原子钟中的极品。不仅精度要求高,还要满足小型化、低功耗、可靠性、寿命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的苛刻要求,技术难度极大。当时掌握星载铷原子钟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和瑞士。
蓦地,我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种自豪感,为梅刚华和他的团队,更为他们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创新精神!
但是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。
“我读过徐迟的《歌德巴赫猜想》。”
听了汇报,看了实验室,孙家栋对梅刚华团队几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,给予充分肯定。
梅刚华1955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县(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),父母是县城里做竹器的工匠,小时候就喜欢动手动脑,帮大人干些简单的竹器活。读小学时和同伴一起去钓鱼,他的渔具全部是自制的,包括鱼竿和鱼篓。大一点了,他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,初中时就自己动手装了只矿石收音机,高中时已经能做便携式单管收音机了。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,到农村劳动锻炼,后来又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当了两年工人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。本科4年,研究生3年,学的都是半导体专业。
梅刚华带领团队,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。如同参加一场马拉松赛,前一段赛程,他们一直在努力跟跑对手;这一段赛程,他们将发起冲刺,要追平乃至超越对手。
仅用了两年多时间,物数所不仅完成了星载铷钟初样和飞行件两个阶段的研制任务,实现了首台铷钟飞行件上天,质量体系同时也建立起来。质量控制能力实现了三级跳,总体单位对物数所产品质量控制的评价从“基本不受控”变为“基本受控”,再变为“受控”。
微波腔设计水平也上了新台阶。以前,靠的是经验设计,哪怕修改一个设计参数,都要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反复验证,费时费力。这一次,他们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设计,所有参数设计一次到位。很快,各种尺寸的微波腔设计出来了,微波场分布模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两种新结构腔相比,他觉得分离环腔更有优势,关键是如何把它从一个分离的、松散的结构变为一个一体化的刚性结构。多次尝试都不见效果。一天下午,他突然想到一种方案,来不及等工厂加工,说干就干!他找来一块铜片,在上面锉了几个槽,然后卷成一个管,再用铜皮包上没开槽的那一端,塞进一个金属圆筒。在仪器上一测量,马上就看到了共振信号。他将钟达、安绍锋几个骨干叫来,大家一看,都很兴奋。 文章来源:《全球定位系统》 网址: http://www.qqdwxt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0516/532.html